10月21日,大眾日報小記者分別到華夏書信文化博物館和膠濟鐵路博物館,浸潤文化的海洋、發現歷史的魅力、探尋文明的蹤跡。本次活動由山東大眾報業(集團)發行有限公司聯合華夏書信文化博物館和膠濟鐵路博物館舉辦,大眾日報小記者團成員攜手家長參加此次研學。

活動伊始,小記者們來到華夏書信文化博物館——前身為濟南老電報大樓,始建于1904年,是濟南現存早的電訊建筑,1929年后改為車站郵局,2016年改造成現在的博物館。
進入博物館,小記者們激動又興奮,懷揣著好奇心,跟隨著講解員老師的腳步,迫不及待地投入到這場歷史文化之旅中。講解員老師通過文字、圖片和書信作品,向小記者們詳盡介紹了書信文化史、古代書信、近現代書信和山東名人書信等,并選取了梁啟超、林徽因、胡適等代表性人物的書信藏品進行展示,小記者們驚嘆不已。講解中,展品被賦予了活力,小記者們看著陳列在玻璃柜中的一封封書信,感受著沉淀在紙墨中的智慧與感情。“老舍并不是濟南人,想一下為什么會把他的書信放在山東名人書信展區呢?”“老舍在濟南有故居,他自稱是半個濟南人。”小記者們或聆聽,或踴躍舉手回答講解員老師的問題,獲得心儀的明信片。

在隨后的課堂講解環節,小記者們走進教師講座現場,通過大屏幕和講解員老師的呈現,了解到書信傳遞是古代聯系的重要方式,快馬傳書是古代傳遞書信的主要方式。“現代傳遞書信的交通工具有哪些?”“哪種交通工具用時短呢?”“想一下,從北京到濟南,用飛機傳遞書信比用馬快多長時間呢?”在講解員老師一環扣一環的提問中,小記者們插上想象的翅膀,后得出“飛機比馬快一天”的答案,也明白了“古代快馬傳書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,堪比萬兩黃金”。

隨后,伴隨著歌曲《一封家書》,通過“同讀一封紅色書信”,透過抗日英雄趙一曼的絕筆信,小記者們感受到革命烈士在書信中傳遞出的堅定無比的革命斗志,品讀革命書信,傳承紅色印記。
在后的動手體驗環節,小記者們學習了書信的五要素,并在華夏書信文化博物館的專屬信紙上練習書信寫作,給自己的爸爸媽媽或同學老師寫一封信。通過動筆寫信,小記者們加深了對書信格式的學習,明白了書信是傳達情誼和交流思想、溝通情感的重要載體,感受著字里行間的溫暖與儀式感。
研學活動結束后,小記者們意猶未盡地離開博物館,在博物館外,總結了今日的收獲與感受并合影留念。此次博物館研學之旅受到了廣大家長和小記者們的一致好評。通過參觀兩座博物館,小記者們度過了一個愉快且收獲頗豐的下午,在增長見識、拓展視野的同時,領略了書信的悠久歷史和獨特魅力,學習了濟南鐵路百年歷史,深刻感受到了新時代國家的繁榮和強大,增加了對祖國的熱愛之情。

如何成為大眾日報小記者?點擊查看